中文 | English |im电竞官网平台

im电竞官网平台
公司总机: 010-58851119
E-mail sales@zgsfjt.com
技术支援部: 010-58851119-813
E-mail support@zgsfjt.com
售后服务部: 010-58851119-816
E-mail customer@zgsfjt.com
办公室直线: 010-58851119
E-mail info@zgsfjt.com
公司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东路1号盈创动力大厦E座202
首页 > 产品中心 im电竞官网平台
im电竞官网平台·最薄的“刀”
发布时间:2024-04-13 09:53:35 来源:im电竞官网 作者:IM电竞官网注册

下载产品信息

  大脑是的“司令部”,脑部的神经、组织、血管密集,解剖结构复杂而精细。在大脑上动刀的神经外科手术,其难度系数在各类外科手术中无疑要位居前列,只有经验极为丰富的神经外科医生,才有勇气拿起这把穿越“生命禁区”的手术刀。而现在,脑出血、脑肿瘤、癫痫等疾病的患者有了新希望——替颅的精准微创的“利特刀”获批临床应用和上市。

  “利特刀”全称为“磁共振引导下颅内激光消融治疗系统”(LITT)。手术时,医生仅需将一根直径只有1.8毫米的激光光纤准确送到病灶中央,利用光热效应把预消融的区域温度提升到预定范围,病灶组织或者肿瘤在几分钟内即可被灭活。

  由华科精准(北京)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天坛医院、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研发的这套神经外科手术设备,堪称一把最薄的“刀”,手术过程中患者甚至不会出血,创口小到不需要缝合,贴上一张创可贴即可。

  华科精准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刘文博介绍,这套“北京创造”的设备,已经为500余名患者提供了神经外科微创治疗领域的创新解决方案。今年4月,“磁共振监测半导体激光治疗设备”及配套的“一次性使用激光光纤套件”通过国家药监局审查,获批上市,该成果还入选了2023中关村论坛发布的20项重大科技成果。

  十多年前,在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的刘文博,曾观摩过一场令他终生难忘的癫痫手术。

  神经外科最常规的手术治疗方式是开颅,但在难治性癫痫、脑肿瘤、放射性脑坏死等神经外科疾病中,有相当比例的患者病灶位于颅内深部或功能区,仅依靠医生的双手很难实现准确定位,并进行完整安全的切除。同时,开颅手术耗时长、禁忌症与并发症相对较多,许多患者往往因为不满足手术指征而错失治疗机会。

 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一种能够辅助医生确认病灶位置的立体定向框架诞生,它就像是戴在头上的“游标卡尺”,能帮助医生确定病灶在患者头部的精确坐标。认准了目标,大开颅就可以转化为小切口,开展精准的微创手术也有了可能。

  “那是一套很笨重的架子,需要用4个钉子把框架牢牢钉在患者的颅骨上。”刘文博介绍,戴好架子后,患者再进行一次CT检查,医生根据数据计算出相应参数,将立体定向框架的坐标系与患者头部对应起来,找到微创手术器械的合适操作角度和路径。

  “在整个调试过程中,患者都必须保持清醒的状态,虽然医生能提供一些局部措施,但疼痛在所难免。”那次观摩时,一名年仅十一二岁的小患者的哭喊声,在刘文博的脑海里一直挥之不去,并鞭策着他进军神经外科医疗器械领域。“我的父亲是医生,母亲是,从小对医学领域也算是耳濡目染。而当我真切地感受到患者的痛苦,特别是很多癫痫患者还是小孩子,就格外希望能用自己掌握的知识,帮助他们减轻病痛。”

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,刘文博便在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执行系主任王广志的指导下,开展了神经外科手术导航系统的研究。2015年,国内第一家聚焦神经外科医疗器械研发的公司——华科精准在京成立。作为该公司联合创始人之一的刘文博,把首个研发目标瞄准了“怎样减轻患者手术痛苦”的问题,“其实当时的想法很朴素,就是因为临床上有需求,我们希望能解决它。”

  在颅内开展微创手术有多难,刘文博用西瓜打了个比方,“就像是在不切开西瓜的情况下,精准取出一粒特定的西瓜籽,这个难度可想而知。”

  平日里开车上路,导航软件能帮助我们规划最合适的路径,而神经外科手术常用的立体定向框架,就是一种“手动引导”下的导航,通过人工计算来规避神经、血管等关键部位,直达“目的地”。刘文博和研发团队的目标,便是要在不增加患者负担的前提下,让这个“导航”过程更智能、更精准。其中最关键的一环,便是患者注册——将患者的CT检查等影像空间信息和术前规划的手术路径,与手术室中的患者本人进行映射重合。

  在研发之初,他们处在“跟跑”的位置,因为类似的产品已有国外企业研制成功——就在华科精准成立的前一年,神经外科手术导航机器人已经进入我国市场,并已从第一代标记点注册技术升级为第二代激光注册技术,即机器人识别患者的方式,从特定的标记点识别转为激光扫描,用激光“画”出患者头部的轮廓,再与CT图像叠加,使得“导航”精度大幅提升。

  “我们自主研发的第一款机器人,就实现了从‘跟跑’到‘并跑’。”2017年,刘文博和团队仅用时半年,就完成了神经外科手术导航机器人的样机设计,样机采用激光注册技术,无论是扫描效率还是数据精度都与进口同类产品水平相当。不过,他们有着更远大的目标,要实现产品从“并跑”到“领跑”的超越。

  神经外科手术的关键词之一便是“精准”,这也正是刘文博和团队的追求。事实上,激光注册技术依然存在比较明显的缺陷,激光扫描得到的面部轮廓是由数千个点位勾勒出的。听起来,几千个点的数量似乎不少,但刘文博将这个过程比作盲人摸象:“摸几千次和摸几十万次,最终描述出的形态肯定相差甚远。”要实现更快、更精准的定位,在注册环节就必须打破激光注册精度的制约。

  在尝试了多种技术路线D结构光技术。“这个技术现在大家都很熟悉了。”刘文博介绍,“它几乎是智能手机人脸识别解锁的‘标配’技术,原理是通过条纹编码目标对象,再进行采集,属于计算机视觉领域采集的3D点云采集技术。”不过,把这项技术引入到医疗行业,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独一份。

  用激光扫描数千个点需要5至10分钟,而3D结构光只需几十秒,机械臂摆动拍摄几张照片,就能重建出覆盖几十万个点位、精度达0.5毫米的面部图像。将面部图像与CT图像结合,患者脑部的精细结构便在显示屏上直观呈现出来,再经过系统的一番计算,一条最便捷、最安全的手术路径显现出来——“西瓜籽”在哪里、怎样取出“西瓜籽”,都一目了然。

  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出现,让微创手术更精准、便捷,但它依然只是一套辅助实现微创手术精准定位的工具,不能治疗疾病。并且在实践中,为了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,神经外科医生采用微创手术的比例并不高,大约只占到20%,大量患者仍需实施开颅手术。

  2016年,国际上就已有医疗器械厂商利用激光消融技术治疗脑肿瘤、癫痫等疾病。通俗地讲,就是用激光将特定区域升温至60至90摄氏度,把肿瘤在颅内直接“烧”掉。这项研制需求来自天坛医院教授贾旺团队,刘文博带领团队“揭了榜”,开始了研发探索。

  听起来并不艰深的技术原理,实践起来却困难重重。传导激光的光纤需要做哪些特殊处理?如何判断光纤的位置是否到位?激光消融的温度和范围怎样控制?……一连串的问题摆在了研发团队面前。医生要在微创手术过程中,通过系统“看见”患者颅内的变化,就需要建立一套全新的算法。

  那段时间,科研团队几乎住在了天坛医院核磁室,每天的工作便是“烧猪脑”。在不同条件下反复实施消融,结合核磁扫描结果和解剖情况,历时3个月,他们终于得到了激光温度与消融范围的算法关系,隔着颅骨,医生也能通过屏幕实时确认病灶区域的消融温度、范围等情况。在全新算法的支持下,一套国内首创的磁共振引导激光消融治疗系统出炉。

  神经外科手术导航机器人与“利特刀”牵手,根据前期手术路径的规划,医生将一根直径仅1.8毫米的激光光纤准确送到病灶中央,利用光热效应把预消融的区域温度提升到预定范围,病灶组织或者肿瘤在几分钟内即可被灭活。设备的温控精度在1摄氏度以内,操作精度则可达到亚毫米级,全流程的智能化、可视化,让机器人从“好帮手”升级成为“治疗师”。

  59岁的杜女士已被癫痫病折磨了30年。2020年,她来到天坛医院就诊,医生发现她的右侧海马已经硬化。通常来说,这类患者需要通过开颅手术切除病灶。“大开颅手术的创伤大、并发症多、恢复周期长,对年纪较大的患者来说,每一项都是‘不可承受之重’。”刘文博回忆,经过医生评估,杜女士符合“利特刀”技术的治疗条件,她和家属也都十分认可这项新技术。于是,杜女士成了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”。

  “说不紧张是假的。虽然前期我们做过了大量的动物实验,都很成功,但这次真要在人脑上‘动刀’,总是要问问自己,这场考试,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?”站在手术室一角,刘文博紧盯着屏幕上患者脑部的磁共振图像。一根顶端泛着红光的光纤,通过颅骨上一处直径约3毫米的小孔,被缓缓推入杜女士脑中,国内首台“利特刀”手术就这样开始了。

  出于对患者负责的态度,这台手术的主刀医生、天坛医院癫痫外科病区主任张凯格外谨慎,在消融病灶的过程中,他不时会停下来反复确认。时间一点一滴地流逝,经过5个多小时的手术,张凯终于缓缓将光纤抽出。

  “交卷”的时刻到了。手术的效果究竟如何,要回答这个问题,需要再对杜女士进行一次磁共振检测,观察病灶区域的实际情况。“别看这短短的10分钟,每一秒都是忐忑和煎熬。”刘文博说,当检查结果传回,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——实际消融的区域与预计完全一致,手术十分成功!

  手术过程中,患者没有发生出血,创口小到甚至不需要缝合,贴上一张创可贴,手术便告一段落。杜女士的恢复速度也十分惊人,术后第二天,她就能在护工的搀扶下下床走动了。

  从首例手术成功至今,这把“刀”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了500余例手术,其中包括了国内首例脑转移瘤激光间质消融术,首例双靶点、磁共振阴性癫痫病灶激光间质消融术等多个突破性成果。大多数手术在2小时内即可完成,患者术后1天就能下床,3至5天即可出院。

  “参与到我们临床试验中的,很多都是开颅手术模式下的‘高危’属性患者。”刘文博说,这些患者的病灶位置较深、位于关键的功能区或者重要核团附近,或是患有高血压、糖尿病等不适合进行开颅手术的疾病,“技术再高超的医生也不是魔术师,如果想切除深部的脑肿瘤,在操作过程中势必要‘挖地道’,穿过一系列正常脑组织,不可避免地会造成额外的创伤,这就需要医生拥有极为丰富的经验。而细细的光纤,能通过组织间的缝隙钻进大脑深部,不会破坏其他组织,青年医生经过学习也能快速上手。”

  一个更可喜的消息是,综合测算下来,“利特刀”手术的整体费用仅比常规开颅手术高20%左右,相当于国际同类产品的十分之一甚至更低。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,与国外对标产品相比,其温控误差、温度监控刷新率等指标提升了近一倍,表现更优。经国家药监局的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,半年前,华科精准“磁共振监测半导体激光治疗设备”及配套的“一次性使用激光光纤套件”已获批上市,目前正由天坛医院提交新增医疗服务申请,预计未来每年服务患者上万人。

  “一款产品从能用到好用,还需要根据医疗实践中的实际需求反复打磨。”屡屡创下第一,刘文博和团队却并未止步。常见的脑肿瘤形态多为球形,激光可消融的范围也是以光纤顶端为圆心的球形,只要准确将光纤置入病灶中心,就能将其均匀消融。但也有部分胶质瘤的形态并不规则,医生在手术过程中需要频繁调整光纤位置和消融强度,保证病灶被全部灭活。现在,刘文博和团队正在研发的新一代“利特刀”产品将能实现“指哪打哪”,并借助机器人精准控制光纤的旋转、移动,做到定向适形消融。

  前不久,这款新产品刚刚在贾旺团队的带领下完成了第一例临床试验,两处前后交错的脑肿瘤,恰好能让它大展身手。一根光纤从中间插入,先消融右侧肿瘤,再旋转方向微微后退,消融左侧肿瘤,患者术后状态良好,目前仍在长期随访中。

  在攻克疑难杂症的同时,刘文博还关注到更广泛的基层医院需求:与脑肿瘤、癫痫等疾病的择期手术不同,脑出血是神经外科领域的常见疾病,起病急骤、病情凶险,患者发病后必须就近送医救治。如果出血量较大,就需要医生开展急诊手术,尽快进行穿刺引流,这考验着基层医院的诊疗能力。

  虽然有前期的CT检查结果可供参考,但在穿刺过程中,医生无法直接看到患处,更多地要依靠技术和经验将引流管徒手送到血肿位置。如果出血点在特殊区域,一旦穿刺失。


im电竞官网平台